海洋能开发:发展现状与突破路径
我国海洋能开发已取得显著进展,尤其在潮流能领域技术国际领先,但仍面临成本高、规模小等产业化瓶颈。未来将通过资源普查、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规模化发展,助力海洋强国建设。以下是关键点总结:
一、我国海洋能发展现状
- 资源与技术优势
- 我国海洋能(潮差能、潮流能等)资源丰富,预测性强、可就地消纳,尤其适合东部沿海及海岛供电。
- 潮流能技术国际领先:如舟山示范项目、林东公司“平台式+模块化”设计,以及兆瓦级机组“奋进号”连续运行时间创国际纪录(截至2024年并网超489万千瓦时)。
- 政策支持
- 2025年施行的《能源法》明确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开发;2024年《指导意见》提出2030年装机达40万千瓦目标,并布局海岛多能互补系统。
- 示范项目落地
- 舟山建成国家级公益性潮流能试验场,为国内外机组提供测试平台;秀山岛“琴式”总成平台实现高效维护与电力输送。
林东海洋潮流能发电站
二、当前开发瓶颈
- 经济性与规模问题
- 示范工程规模小、发电成本高,持续运维压力大,装备可靠性和经济性需提升。
- 资源摸底不足
- 现有资源分布数据不全面,需结合最新技术重新测算潜力,发掘更多可开发水道。
- 技术挑战
- 关键核心技术(如抗腐蚀、稳定发电)待突破,离岸设备维护难度大。
三、突破路径
- 强化资源调查
- 分类分区开展海洋能潜力核算,纳入国土空间规划,预留开发区域(如海岸带综合规划)。
- 技术创新与产业化
- 推动装备降本增效,提升模块化设计;扩大兆瓦级机组应用,探索多能互补(如风电+潮流能)。
- 政策与市场协同
- 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示范项目,鼓励国企、民企参与;优化用地用海审批流程,降低开发门槛。
-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
- 开放试验场吸引国际团队合作,推动技术共享和标准体系建设。
四、未来展望
海洋能作为“能源特种兵”,在沿海缺电地区、深远海设施供电中潜力巨大。随着资源普查深化、技术迭代和政策落地,我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海洋能从示范到商用的跨越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