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快讯:基于光纤光栅钻孔位移观测的东寨港沉降研究
研究背景
东寨港位于中国海南省琼北地区,是1605年琼州M7½历史地震的典型沉陷区。尽管历史地震曾引发大规模不均匀沉降,但现代地表形变监测(如GPS和水准测量)显示垂直形变速率极低,与传统沉降机制(砂土液化、软土流滑)的衰减特征不符。为揭示深层变形机制、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及指导海口市规划,需从地下变形视角量化沉降过程。
东寨港地区光纤钻孔位移监测点位置及活动断裂分布
研究方法与技术突破
- 光纤光栅(FBG)钻孔位移观测技术
- 自主研发高精度FBG位移计,突破传统地表监测局限,实现深层垂向位移的分层分布式测量。
- 技术优势:
- 弹性结构与温度补偿光栅设计,抑制温度漂移干扰;
- 高精度(微米级)、宽量程(±10 mm)、宽温域适用(-20~80℃)。
- 数据来源与处理
- 7个钻孔监测点,覆盖深度36.5~120 m的粘土、砂层、花岗岩等多类地层;
- 近两年观测数据(2020—2021年),经异常值剔除和温度校正,确保可靠性。
年位移速率沿AA’剖面的距离-深度分布(红色为沉降,蓝色为抬升)
关键发现
- 沉降分层特征显著
- 深层(>60 m)年均位移速率达0.5~1.2 mm/a,显著高于浅层(<0.2 mm/a),表明深部构造活动主导现今变形。
- 构造应力驱动沉降
- 沉降速率与地层承载力呈正相关(如花岗岩层速率最高),构造应力挤压是主因,传统砂土液化机制影响有限。
- 构造格局控制空间分异
- 东寨港地堑内部持续沉降(速率0.8~1.0 mm/a),两侧地垒抬升(0.2~0.4 mm/a),与铺前—清澜断裂正断活动模式高度吻合(图9)。
- 温度补偿技术验证
- 串接温度光栅校正后,环境温度干扰降低90%,证明FBG技术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适用性。
不同地层的平均年位移速率
铺前-清澜断裂活动示意图
实践意义与局限性
- 应用价值
- 明确构造活动对沉降的持续影响,为海口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(如避让断层带);
- FBG技术为深层变形监测、隐蔽断层识别提供可靠工具。
- 研究局限
- 观测周期短(2年),难以区分构造活动周期性与长期趋势;
- 空间覆盖不足,可能遗漏区域变形全貌;
- 未定量评估地下水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。
未来方向
- 增加钻孔密度,延长监测周期;
- 结合InSAR、水文等多源数据,构建“构造-水文-地表”耦合模型;
- 深化断层活动与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关联分析。
资助
国家电网科技项目(5200-202455115A-1-1-ZN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1374182)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(3151003)、中国地质调查项目(DD20190306)。